深圳高级中学

北校区:孩子拖拉不上火,分类应对有妙招 ——北校区“育贤”家长学堂第21期

校区速递
2021-11-19

孩子拖拉不上火,分类应对有妙招

——北校区“育贤”家长学堂第21期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习惯、建立规则的重要时期。孩子做事拖拉是不少家长所苦恼的问题。为了帮助父母认识到孩子形成拖拉习惯背后的动力学原因,把握引导技巧,支持家校共育,北校区学生处、心理成长中心精心设计了本期“育贤”家长学堂。11月3日晚,学校联合深圳市教科院开展的“深圳市心灵关爱社区行项目”邀请到龙华区心理教研员、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段新焕老师为小学部家长们带来极具实操性的指导讲座——《帮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习惯》。课程中段老师通过对拖延现象的成因分析、丰富的案例讲解、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让我们意识到“慢”孩子也能蜕变为自信自律的优秀孩子。

image.png

1

 研究结果表明拖延行为很常见。“拖延”可分为“拖”和“延”二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做事磨蹭很难结束,二是很难开始做一件事。与此相对应的,拖延可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前者指的是具有天生 “慢性子”人格特质的人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拖延倾向。后者指的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课程开头,段老师表示想让孩子做出一定改变,前提是要对孩子有所了解,提出跟孩子状态相匹配的期待。对于属于特质拖延状态的孩子,强硬地要求孩子提高效率可能会扰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对于状态拖延的孩子,就得找到合适的方法。面对不同拖延状态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课程精彩回顾:

拖延是一种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背后有其意义动机所在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拖延行为,其背后是有原因的当孩子出现拖延行为我们可以思考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TA的渴望与期待是什么?两个孩子同样的拖延行为背后,他们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看见孩子拖延的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就找到孩子拖延的原因和改善拖延行为的钥匙。

理解儿童行为的五个基本概念

   1、行为问题是深层症结的表现;

 2、行为是一种沟通方式;

 3、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

 4、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模式;

 5、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孩子拖延行为的原因

   1、畏难情绪:任务令人厌恶的性质导致孩子拖延行为——“我不想要这个”;

 2、孩子能力有限所致——习得性无助;

 3、专注力不够,容易分心;

 4、“时间洞察力”低的孩子容易拖延;

 5、孩子的拖延行为往往是亲子互动的结果

对于孩子的拖延行为,我们除了要看见行为背后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知道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专注力本身具有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专注时间约为5-10分钟到了二年级结束时专注时间发展到10-20分钟。那么当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家做作业或练琴时,家长对孩子专注时间的期待就不适宜超过这个时间段,应允许孩子在过程中动一动。

image.png

2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改变

   1、提高“任务”的吸引力;

 2、培养孩子觉察、感知、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

 3、让孩子自主选择、培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

父母亲需要做出的改变

   1、开始使用正面的、鼓励性的、建设性的语言;

 2、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3、请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


家长学习心得

image.png

3

image.png

                                  图4

讲座最后,段老师以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作为结尾送给家长,她表示当家长就是修行,对待生命我们要非常耐心地、负责任的呵护其生长。不少家长听完段老师的讲座后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内容契合实际需要,同时也令人反思日常与孩子的相处过程。有家长感触道:“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环境,孩子会相信你是在帮助他,才愿意自发地做出改变”。聆听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候。

(文/图:刘婧雅)

深高(集团)北校区学生处、心理成长中心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