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赋能·课堂驱动——
北校区初中部2021年“课堂提升”全员听评课系列活动之文科组
“减负”为了“增效”。减去不合理的课业负担,需要高效课堂的驱动。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如何保证“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双减”后的课堂教学,如何做得更有效?什么才是“双减”后一堂好课的标准?面对这些重大课题,北校区初中部在集团“课堂提升年”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关注课堂、立足课堂,在全体在岗教师中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全员听评课活动。
围绕“‘双减’后一堂好课的标准”这一思考,北校区文科组的老师们展开了系列教学研讨、课堂实施和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双减”教学经验。一起看看文科组老师们是如何做的。
“双减”后的语文课堂
“双减”政策下,语文课堂怎样才高效?如何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保证课堂教学“减负提质”?围绕这些思考,语文科组教师积极研讨、听课、评课,探索新形势下高效语文课堂的新样态。
1.“组内研讨”
以实践发现促成理念更新。根据真实的课堂学习场景,语文组的老师们灵活调整应对各种生成状况,反思和改进教学设计,总结“双减”课堂教学经验。
2.“全员实践”
以实践发现促成理念更新。根据真实的课堂学习场景,语文组的老师们灵活调整应对各种生成状况,反思和改进教学设计,总结“双减”课堂教学经验。
3.“教后反思”
调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性,是“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起点。初二语文组范葳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后反思中说道:本节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丰富情感、获得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力的迁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八年级 范葳
本节课通过苏轼写月的诗词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苏轼写月与他当时的心境,便于学生接下来对本文中“心境”的进一步理解。其次通过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写景与写事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写景语言的含蓄与婉约。接着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苏轼的“闲”与“欣然”,设置“一字之感”的问题,体会“苏轼此时的人间知己非怀民莫属”。最后分析文章的结尾一句,补充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闲人”一词蕴含的复杂情感。通过本节课教学,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1. 缺少多层次反复诵读。而在诵读中,可以品味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在读背中披文入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不用要求读背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自由地在文言的语言中感受文章的节奏,在背诵的记忆中体会文章的趣味,再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纠正错音,将读背真切地落实到课堂。最后还可以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朗读中再次欣赏月夜美景、体会珍贵友谊、感受闲人之乐。
2.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如课堂上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时,提前把重点局现在了个别词语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再进行补充。
3. 缺少从散文的语言美的角度赏析词句。如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散文语言美的角度赏析“入”“步”等词语,“步”字感受作者与张怀民地悠闲默契,“入”字写出了一束清幽的月光给作者带来的欣喜等。
本节课通过教《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发现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也对我的文言文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1.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丰富情感,获得体验。一方面,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大声朗读可以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调动眼、耳、口、脑等多个器官,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内涵。课堂上,可以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朗读热情。
2. 启发学生想象力的迁移。可以利用文本设置空白,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例如,让学生想象苏轼为何入了夜就要解衣睡觉?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想象苏轼被贬的经历,从而也能理解苏轼的闲置心情。再如,理解“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意境,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画面。
3. 指引学生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理解意蕴。《记承天寺夜游》仅85个字,却空灵蕴藉,言简意丰,对比是让学生体会词句表达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通过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来做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4.“科组长说”
什么才是“双减”背景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听听语文科组长王国荣老师怎么说。
关于一堂好课:
“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减”首先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压缩作业总量,减少作业时间,那势必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语文学科本身就承载着太多“使命”:培养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所以我认为 “双减”的背景下,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内容要精。依标据本,精准选取教学内容,在大单元教学观的引领下,大胆整合教材内容,精选课外补充材料,做到教学内容精准。不能再用海量的试卷填补教学的短板。精确抓住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同时教学环节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不能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华而不实。例如:范葳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切入点,让学生探究苏轼为何入了夜就要解衣睡觉?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联系苏轼被贬的经历,从而能理解苏轼的闲置心情,进而有助于深入理解苏轼的思想内涵。
第二:课堂过程要活。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早已落伍,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活跃起来,适时的小组讨论合作,激烈的师生争辩,灵活的学习形式,深刻的思维碰撞, 课堂的形式、内容、灵魂都是灵动的。例如:范葳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灵活的朗读形式,大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朗读热情。
第三:课堂效果要实。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无论何种方式方法,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内化、积淀、裂变、生成,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例如:范葳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通过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来做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落实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双减”后的英语课堂
“双减”政策指导下,如何有效减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英语科组老师们遇到的问题。围绕“减负增效”的宗旨,科组老师们共同研讨,打造“双减”下的好课堂。
1.“组内研讨”
2.“全员实践”
3.“教后反思”
六年级英语组黄婧老师说,“如何落实‘双减’?如何增效课堂?是我们近期考虑最多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黄老师注重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保证课堂容量的纵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反思----六年级 黄婧
“双减”落地后的首个学期已经过去两个月,不光是家长和孩子已经体会到了诸多变化:放学时间推迟了,作业量骤减,周末闲暇时间变多......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变化,如何落实“双减”?如何“增效课堂”?是我们近期考虑最多的问题。
新魔法英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关于weather condition的,那么在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精读文章时我将这一点考虑了进去,要能找到与之内容相契合的或是能够有所体现的。很幸运,典范英语第十一课One day in London正符合我的所想,这篇文章从故事内容上看是一篇关于伦敦一日游的游记,但是绘本阅读,不仅是要去读故事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具体内容,天气的变化情况,以此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从以下几点整体把握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观察前后图片,的确可以看出伦敦这座城市天气变化多端。
一、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听懂录音;能够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能够理解故事情节;能够复述故事;能够围绕故事人物发表观点;复习已学的拼读规律;能够仿写故事。
非语言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验Gran和孩子们伦敦一日游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感受伦敦文化;通过情节分析和复述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信和勇气。
二、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 导入(Lead-in):围绕“最喜欢的城市”展开讨论,引入故事,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关于伦敦的讨论,为进入故事做铺垫。
(1)教师围绕最喜欢的城市这一话题提问:
Which city do you like best?
If you can spend a day in any city, where will you go?
(2)教师展示有关伦敦地标性建筑的一系列图片,并与学生互动:
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
之后,自然过渡到讲故事环节:Who came to see the children and spent a day in London with the children? Where did they go in London? Let’s learn the story.
2. 看图讲故事(Storytelling):了解伦敦一日行的前奏,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故事图片1-6,并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英文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Gran的性情和行为特点。
(Picture 1)Gran came to stay. The children ran to meet her.
“Hooray!” said Kipper, “I love it when Gran comes to stay. She’s good fun!”
(Picture 2)Gran brought presents for everyone.
What did they have?
Mum and Dad had an ornament.
Kipper had some little golf clubs. Biff and Chip had a keyboard.
(Picture 3)Gran had another surprise for the children.
She gave the children some funny-looking parcels. What were they?
They were boomerangs.
(Picture 4)The children wanted to see how the boomerangs worked.
Gran took them outside. She threw a boomerang and it whizzed through the air.
“Look out!” shouted Gran. Floppy was nearly hit and the flowers were knocked off.
(Picture 5)Kipper wanted to play with the golf clubs.
Gran showed him what to do. She hit the ball. Oh dear! What happened?
She hit it too hard and it smashed a window.
(Picture 6)Next day, Wilf, Wilma, Nadim and Anneena came to play.
Biff and Chip showed them the keyboard. “Let’s have a band,” said Gran.
The band made a lot of noise and the children had a good time.
Look at Dad. Did he look happy?
No. He wondered what Gran would do next. Mum said Gran was worse than the children.
Do you think Gran was worse than the children? What did she do next? (引入朗读环节)
3. 朗读故事(Reading Dramatically):学会绘声绘色地朗读故事,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承接讲故事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朗读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注意读出戏剧化效果。
(1)请学生集体朗读图片7-9,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ere did Gran take the children?
What did Mum tell the children to do?
What did they take to get around?
(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图片10-14,请学生分别扮演Gran, Anneena, Nadim, Kipper和Biff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教师适时把地点名称写到黑板上。问题可参考:
Where did they go first?
Where did they go next?
Where did they go then?
Where did they go last?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对有朗读困难或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和示范。如果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好,教师需在课上适当安排听录音模仿环节。
4. 情节分析(Plot Analysis):梳理故事脉络,复述故事主要情节,按以上环节的地点线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梳理Gran和孩子们伦敦之行的参访见闻。问题可参考:
(1)Trafalgar Square
l Whose statue did they see in Trafalgar Square?
l What did they do in Trafalgar Square?
(2)Buckingham Palace
l Who lives in Buckingham Palace?
l Did they want to see the queen?
(3)Tower Bridge
l Why were the children excited?
l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4)Waxworks
l What does a waxworks have?
l What wax models did they see?
l What trouble did Gran get into?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把关键词记录在黑板上,形成脉络图。
5. 表演(Role-play):进行角色扮演,深化对故事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学生在深化故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输出。
(1)准备表演
学生自由结成7人小组,表演Gran和孩子们参观蜡像馆的情景(即图14-22),角色包括:Kipper, Anneena, Gran, Nadim, Biff, Chip, a cross lady。
(2)表演展示
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可邀请其他同学友情出演蜡像。
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预读时将该部分改编成剧本,鼓励学生表演时尽力脱稿。表演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fluency, acting, teamwork。根据学生表现,选出最佳团队和最佳小演员。
6. 复述故事(Retelling):深化理解,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故事大意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回顾故事
教师带学生一起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故事,同时记录更多的关键词,如下:
(2)学生复述
教师引导学生脉络图和关键词复述故事。教师可示范复述故事开头:
Gran came to stay. She gave everyone presents. She threw a boomerang and showed how it worked. It knocked off the flowers.
7. 讨论(Discussion):围绕主题讨论,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见解
教师提问(见课件),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表达个人观点。之后,请小组代表作答。
(1)讨论故事的趣味性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funny? Why or why not?
(2)讨论Gran的行为特点
What did the children think of Gran?
What did Mum and Dad think of Gran?
If you were Mum or Dad, what questions would you ask when Gran went back?
What do you think of Gran?
(3)讨论伦敦出游
Did the children like the outing?
What have you learned about London?
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醒学生讨论规则:(1)每个人都要有说话的机会;(2)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3)可以补充他人的观点。
8. 家庭作业(Homework)
4.“科组长说”
在全科组老师的共同探讨与课堂实践下,英语科组长杜玉妍老师将“双减”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总结为: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高、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双减背景下,本学科一堂好课的标准:
双减政策指导下,如何有效减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老师们遇到的问题。围绕“减负增效”的宗旨,科组老师们共同研讨后一致认为,一堂好课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在课堂上学生必须“用”起来。基础上,学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越来越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高
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真实的教学活动,讲课要适当地留白,要精心安排,在练习的环节或者教学的过程当中收集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地纠错或者查漏补缺,尽量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
三、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立德树人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要提高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的性格、品格、意志和合作精神等的形成,这是一个长期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双减”后的历史课堂
历史科组积极响应号召,积极探索合适的课堂教育,认真贯彻“双减”精神。
1.“组内研讨”
2.“全员实践”
3.“教后反思”
初二历史组杨钰婷老师《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课的课后反思中提到: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上一笔带过即可,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做到精讲少讲。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的教学反思
杨钰婷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最后一课,步入近代史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败,中国的民族危机仍然继续加深,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上的第一、第二单元屈辱与抗争、探索与救亡交织的线索十分清楚;沿着大单元的线索框架,本节课开始着手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梳理为“抗争”与“陷入深渊”两部分。 第一部分“抗争”包含义和团的兴起的原因、发展及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八国联军在华犯下的罪行,同时概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反抗;第二部分“陷入深渊”阐述义和团的失败和意义,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下,通过本课学习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了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程设计里,为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在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如“辩一辩义和团”、“画一画抗击八国联军的路线图”、“猜一猜条约内容的商定”等等;学生在学习完前三次的战争后,能循着脉络分析出
战争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量不算很大,在新课讲授完之余还留出几分钟,我确立了“学为所用”探索主题进行尝试,设计了拓展训练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顺着我的思路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这一课,我发现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时,一定得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了学生把前三次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几次战争都是西方列强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上完课后,我回顾了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发现这节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时间紧凑,这节课逻辑线索清晰不意味着内容量小,在重难点的部分时间多用了一些,后面的拓展训练就不得不压缩了一点时间;其次虽说一些环节确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但涉及到本节课的难点部分还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巩固理解的时间少了,应多让学生巩固,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减少讲评时间;再次本节课上完后应将第一二单元的框架线索做一个整体的回顾与整理,但由于拓展训练安排在了课堂后十分钟,因此这部分的任务留到了下一节课去完成,稍显遗憾;最后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上一笔带过即可,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显得课堂有啰嗦重复,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高度注意,精讲少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科组长说”
历史科组高度关注“双减”后课程内容的择取。科组长尹春侠老师在“一堂好课的标准”中就提到:要认真研读课标,确定本课在教材中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吃透教材,更加科学的处理和运用教材。
双减背景下,历史科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历史科组积极响应号召,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积极探索合适的课堂教育,认真贯彻”双减“精神。那么”双减“之后,历史科组如何调整课堂,让学生学习更科学,助力学生更好的发展呢?
知己知彼——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认真研读课标,确定本课在教材中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2.分析教材内容,吃透教材,更加科学的处理和运用教材。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不生搬硬套,多准备几种教学方案。
3.分析学情,根据学情进行教法的选择和课堂的设计。根据学生课堂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上课的教学方法,流程等。
4.预设问题,有价值,有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以开发学生思维为导向,以学有所得为宗旨。
一课一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师有所讲有所不讲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学生读了教材就可以弄懂的问题,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他们提炼出来,加强基础记忆就可以了。切勿唠唠叨叨,一再重复,浪费了时间,也使学生失掉了兴趣。
2.做“控制师“而不是”控制师“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不是主宰者,我们要恰如其分的做好课堂的“控制师“。课堂知识传授中,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给足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避免有些学生抢答,信口开河,干扰其他人思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思考,生成,领悟,让每一个不同理解能力的同学都能够有所得,有所悟。
3.小组合作要“热而不闹“
课堂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设置的一些探究活动,那么小组合作不能流于表面形式,从头闹到尾。要团体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那么教师既需要用心设计活动,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活动的设置有深度也要有梯度,小组的学生能够愿意思考,参与进来,进行讨论,争辩,这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开发思维,激发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游离在小组之外,凑个热闹。
4.花式检验课堂成果
一节课知识能否落地,还是需要一定的检验。教师改变以往单一式提问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比如:连线式,猜图式,小组竞猜式等。在活动中,这些花式检验,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同时学生也在活动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的后续学习动力。
1. 优化作业分层选择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减少书面作业,控制作业时间。那么教师需要优化作业,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完成作业,进而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双减“进行时,历史科组的探索亦不会停止。 我们要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不断优化课堂,优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在课时内实现减负、增效、提质,打好国家”双减“攻坚战,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历史科组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不断优化课堂,优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在课时内实现减负、增效、提质,打好国家“双减”攻坚战。
“双减”后的道法课堂
北校区道德与法治科组在集体研讨中思维碰撞,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感悟,在教后反思中总结提升。
1.“组内研讨”
2.“全员实践”
3.“教后反思”
初二道法组宁淑琪老师在《以礼待人》一课教后反思中,总结“双减”课堂经验: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视听结合,给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
《以礼待人》教学反思
1.教学亮点
(1)实施情境导入,强调活动主导,坚持以生为本
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活动的课堂形式为主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环节设计巧妙,知识层层递进,从具象到抽象
本课逻辑严谨,从“礼是什么”、“为什么以礼待人”承接到“怎么做到以礼待人”,知识点层层递进。综合运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人、事、物创设丰富的情境,从细微之处着手,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出发,设计了“激趣:跟随孔子,步入‘礼’的殿堂”、“明理:知礼识礼,领悟礼之真谛”、“增信:重礼崇礼,彰显礼之价值”、“笃行:守礼用礼,争做有礼之人”等探究主题,由浅入深,从具象到抽象,贴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使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礼的价值与要求。
(3)贴近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时政,由知落实到行
本课加工处理各种类型的素材,新颖有趣,做到了视听结合,让学生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并充分引入最新时政与经典小故事,借事说理,融情于理,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自愿自觉地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2.不足反思
课堂容量较大,教学内容紧凑,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
4.“科组长说”
道法科组长黄花老师提出,“在‘双减’大背景下,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呈现出 生活性、开放性以及体验性”。
一堂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标准
在“双减”大背景下,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呈现出 “生活性”“开放性”以及“体验性”。
(一)生活性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或者了解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新课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学情境,保证教学情境所选用的内容必须是与课堂教学有着内在联系性、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后,在作业布置环节,除了基础性作业,教师还应该布置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拓展性作业,“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二)“开放性”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主动思考,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启发、情景体验、案例教学、角色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自然地主动发展,道德认识得到深化,道德情感得到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三)“体验性”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双减”背景下,北校区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从未停止。“减负”是标,“增效”为本。要想在减去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保证学业质量,就要探索高效课堂之道。文科组老师们从宏观的课程结构、中观的大单元设计、微观的课堂流程与环节设计角度展开研讨,通往教学操作与实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摹刻“双减”下高效课堂的标准,为赋能课堂、落实“双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李东海
图:初中部语文、英语、历史、道法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