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是高二18班邹溥晔,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清明在雨中淡化了吗?》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四月,我们将在一片生机盎然之景中迎来清明节。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之一,这是唯一一个与二十四节气重名的节日。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历书》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而清明节祭扫的起源,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土葬,由于坟丘会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节时祭扫祖先的墓地,上坟培土。古人在清明虽有“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的悲痛,但也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愉悦心态。结合清明节时的气候特点可以进行踏青活动,放风筝等等,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既肃穆又轻松的节日。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也使我们拥有了相应的假期。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类产生于农耕文化下的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近些年来西方的洋节越来越受年轻一代的欢迎,
而对传统节日却十分漠视,在放假期间只是单纯的享受娱乐。再看看国外的一些与清明类似的节日,日本的盂兰盆节,机关企事业放假三天里,许多远离家乡的人回乡祭祀。波兰的“亡人节”更是全家出动,长者点烛,孩子敬献,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为此在享受假期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传统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意义何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特定的传统文化,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凝聚这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将这些传统节日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如端午节只是吃一个棕子、中秋节只是吃一个月饼等,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这个节日的意义,失去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失去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放眼世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公民,更要成为国际公民。因此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发扬传统文化显得更为重要。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真正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有中华民族的气概,才能被世界铭记和尊重!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中心校区学生处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