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

若为艺术故此生

紫色城堡
2016-09-08

若为艺术故此生

—— 记张若迪先生

7R7A1477_副本.jpg

(任龙撰文 贾晓明摄影)前贤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论虽言及大学,但用于现代中学亦然。深高历来有大师的传统,之于艺术领域,能称大师者,张若迪先生可谓当之无愧。

中国人讲究“知人论世”,想要了解一个人,先了解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当有所收获。

张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三湘地区,文艺形式虽然贫乏,但文艺活动却非常繁盛,受此影响,张先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现出不一般的天赋:七八岁时,便能熟练地演奏笛子、京胡等民族乐器。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又将他引导上了一条别样的艺术人生道路。1971年,著名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访华,并来到湖南韶山演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有感于这种现代艺术形式,筹划成立湘潭地区歌舞团,并于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设立艺术专业,为歌舞团培育人才。后来,张先生就进入湖南师范学院作曲专业,师从著名作曲家杨善乐。毕业后,张先生留校任教,同时又师从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学习交响乐指挥。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张先生到深圳来,也缘自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作为特区典范的深圳不仅在经济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教育上也多有创举。当时,深圳的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最突出的便是中小学合唱比赛。南山区作为稍晚成立的新区,在艺术教育方面还较为滞后,该区艺术学科的教研员恰好和张先生有同窗之谊,便力邀张先生来深,帮助南山区培养教师。从来都没有尝试过童声合唱团的张先生毅然接受邀约,接手两支中小学合唱团的训练工作,并在随后的全市合唱比赛中双双折桂。

这样“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让人惊叹,也让南山区教育部门的领导动了“挖角”的念头。面对南山区教育部门诚挚的邀请,张先生有纠结,也有犹豫,但最终,他还是说服家人,收拾行囊,踏上了南行的列车。而此时,张先生在湖南师范大学的身份已然是副教授。

要让一个人放弃体面的身份、优渥的工作环境,并不容易。而张先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只因为深圳这片热土更有益于其艺术观念的践行。在张先生看来,艺术更在于实践,大学里古板的学术教条,埋头故纸堆探究抽象艺术概念的氛围对艺术实践并不一定有所裨益。而且,艺术要从娃娃抓起,若没有从小开始的艺术熏陶,即便以后从事艺术工作,也缺少了某种灵魂和精气神。而他本人,也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艺术观念,在教学工作之余,仍笔耕不辍,作品不是学术论文,而是大量脍炙人口,极富艺术品位的交响乐作品。

1997年,深圳市筹建深圳市高级中学,在首任校长唐海海的邀请下,张先生来到深圳市高级中学,开始编织一幅深高艺术教育的远景蓝图。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他便为学校规划好了未来的团队建设方向: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在打造团队上,他用最专业的训练方式,用匠人般的精细与耐心,一步步将“三团”定义为深圳市高级中学的校园名片。其间不无坎坷与挫折,但即便是面对教育管理部门一纸停办交响乐团的禁令,他仍以无畏的勇气坚持乐团的排练与建设,并带领深高交响乐团在2007年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问鼎,演奏的曲目名为《命运之力》!

张先生赋予“三团”的,不仅在形式,更在精神内核。“三团”用一种西式的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情韵,达成兼美。而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学目标。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诗词繁盛又与音乐同祖,借助一种西式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不啻为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绝佳方式。张先生的代表作品《春·月·情》根据李清照六首词所提意境而作,《琴·诗·酒》则有感于《广陵散》《诗经》《将进酒》。在传统文化式微的今天,这样一个为之而踽踽独行的身影,决绝而动人!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6年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张先生率领的“三团”再次获得三个分项第一名。当荣誉等身时,张先生却淡然处之。行将退休的他,目前将精力全部放在交响乐曲的创作上。2016年11月,张先生的专场音乐会将深圳上演,届时,他将亲自执棒指挥,为听众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中国现代文艺中有一个概念,叫“为艺术而艺术”,用此形容张先生,当不过分。在功利泛滥的时代,追求纯粹的东西,是不太容易的。在著作等身,名满南粤之时,不忘初心,执着于艺术实践,则更不容易。而使这二不易成为行止之常态,是可谓大师矣!

7R7A1478_副本.jpg


上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