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勤飞跃,书山攀高峰
——记深高(集团)名师冯跃峰
冯跃峰印象:
·特级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3篇发表在美国《Mathematics Magazine》、《Mathematics Teacher》和英国《Mathematical Spectrum》上,另有3篇发表在台湾《数学传播》。
·出版专著20余本,其中《棋盘上的组合数学》、《组合构造》等受到北京上海等地大学教授的高度评价。
·独立出版《数学思维方法丛书》(12本),深受读者欢迎。
·专著《Combinatiorial Extremization》(英文版)由国外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并被美国一些学校指定为学生课外阅读书籍。
·先后培养3名学生获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
(冯跃峰老师)
冯跃峰是“深高”建校第二年调入的,说起冯跃峰,还得从他调入深高之前说起。
1992年,一位年轻中学教师的材料摆上了湖南师大职称评定教授们的案头,他们被眼前的材料惊住了,一位年仅33岁的教师竟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并出版有《方法拾掇》等数学专著。更为意外的是,他申报的却是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委们研究后,一致决定向省教委反映,建议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但教委的负责同志回答说,在中学还没有破格的制度。教授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进一步建议:任何事情总有先例,你开始做了,不就随即产生制度了吗?在教授们的强烈要求与推荐下,省教委终于同意在中学实行职称评定破格制度。将其由二级教师直接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开湖南省破格晋升之先河。当时湖南师大附中校长高兴地在教师大会上介绍,他的职称评定实现了“三破”:年龄突破,不满35岁;资历突破,职称年限不足五年,而且刚由汨罗一中调入附中工作不到半年;跨级突破(跳过一级教师直接晋升高级教师)。
冯跃峰没有辜负评委们的厚爱,在第二年,所培养的学生刘炀就在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实现了湖南师大附中学科奥林匹克金牌零的突破。随后又培养了彭建波获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这两块沉甸甸的金牌在全省教育界产生了轰动。湖南教育杂志上以《金牌教师冯跃峰》为题全面介绍了他的事迹,号召全省教师向他学习。同年,他的专著《数学问题解答的思维模式》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被中央教科所誉为“填补了我国在理论上研究解题的空白”。1994被评为特级教师,系当时湖南省唯一40岁以下的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系当时湖南省6位高级教练之一(另5位为大学教授)。
1997年,冯跃峰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数学系教书。1998年,深高首任校长唐海海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多次专程登门聘请,终于感动了冯跃峰,同意来深高共创大业。当时学校也给出了最优厚的待遇:不试教、不考试、不用试用期直接调入;夫妇两人同时调入同一单位;在校内安排临时住房。这些“政策外”的优厚条件都是经过教育局特批的。
进入深高后,他便潜心于教学研究中,深高的首批学生,入学基础较差,但通过他的艰辛努力,还是在首届学生中培养了刘国斌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培养了冯翊乘进入全国高中数学冬令营,获得银牌(当时的金银牌名额很少),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被国家教练称赞道:一所办学不到3年的学校就有学生进入冬令营实属罕见。
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决定拓宽培养周期,从初中开始培养。2001年暑假,学校为改变生源落后于其他学校的现状而举办了一次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行选拔考试,当时有唯一的学生(周华俞)获得90以上,还有10个人获得80多分,遗憾的是,由于我校还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这些学生都没有选择我校。
在这次选拔考试中,邓煜以70余分排名第12的成绩入选我校初中部就读。平心而论,这样的生源当时并不算理想,仅就深圳市而言,都比较靠后,更不敢说在全国范围内竞争。但冯跃峰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往前走。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开展“难题征解”,激发学生兴趣,发现优秀人才;弱化高难度试题,将国际数学竞赛题、冬令营试题进行改变,使难度适合初一学生,但保留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和技巧,使奥林匹克数学的精华在初一就从早渗透;初高中统筹规划,中学阶段一盘棋,从初中到高中,系统安排各个专题,使奥林匹克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技巧多次螺旋式再现。
经过精心培养,邓煜在初二阶段就表现出与别人不同的优势:一些难题征解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给出解答,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鉴于此,他决定从初二开始对他进行单独培养,提前上高中课程。
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大都是交叉采用这样两种培训方式:一是请国家队教练轮番来学校上课,“二式”以上内容包括冬令营、集训队、国际赛水平层面的培训基本上都是由高校老师完成的。二是将学生送到外地培训。这样的培训,依靠的不是学校自己的力量,不能反映学校的真实教学水平,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据了解,有些学校,光数学竞赛一科的培训经费一年就达20多万,这样算下来,5年时间要花100多万,而高级中学的培训没有依靠外援,也没有将学生单独送往外地培训,全部培训内容都由冯跃峰一个人负责(初一阶段在杨贵武老师班上听初中课程及初中“一试”培训)。既要对邓煜进行高中同步课程、高中一二试,也要进行冬令营、集训队等水平层面的培训。先前是按课表一对一地讲授,后阶段都是每天上午整个半天的训练,下午则准备题目,批改解答,整天是超负荷运转,常常连续工作到深夜。时间不够,就安排周末和寒暑假把邓煜带到自己家里义务为其进行培训,一直坚持了5年。其难度可想而知,花费的心血不言而喻。
学生能否成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认定,邓煜当年初中毕业时对我校的选择是经受了严峻考验的:由于邓煜在初中阶段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初中联赛一等奖,我市一所学校看上了他,其校长几次登门做工作,动员他去他们学校,尽管他校有过学生获得国际数学竞赛的金牌,有优秀的学生群体,并给出非常诱人的优厚条件,但他毫不动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这些情况学校当时都毫不知情,没有派人对其做过任何工作。是事后他父母打电话告诉冯老师这些情况的,家长当时说,他们谢绝那所学校时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知道选择的并不是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相信选择的是最好的教师。多么朴素的语言,这是对冯老师教学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肯定。
2006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于1月10日~15日在福州市举行,冯老师带领邓煜参加了这次盛会,与来自俄罗斯、香港、澳门及全国各省代表队的150余名奥林匹克数学精英们进行了角逐,取得了冬令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以第一名的绝对优势入选2006年IMO中国集训队。
(冯跃峰老师与邓煜载誉归来)
可以这么说,邓煜囊括了此项最高级别赛事中所有可能的奖项,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1)赢得当年全国唯一的一个满分,且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相差21分)。
(2)获得珍贵的“特别奖”:因一道试题解法相当优美而简洁,且思路独特、方法新颖、不同于命题组的解答,获得“特别奖”,奖金1000元。这是冬令营二十多年来全国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选手。
(3)第一天考试中的一道数论题,全国仅他一个人做出来,令人赞叹!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3种情况虽然在以往的冬令营比赛中都分别出现过,但在同一次集中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发生,却还是第一次。
第二年,邓煜获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使深圳高级中学成为广东省有学生获得学科国际竞赛金牌的3所学校之一。
(邓煜,获得第47届国际奥数金牌)
此后,冯老师又培养了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进入全国数学冬令营获得金银牌。
除教学外,还经常为学校师生开设讲座。为全校一个年级学生开设《数学思维方法》课程,主办《数学的美妙》讲座,深受学生欢迎;为全校教师作《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如何备课》、《师德师风断想》等专题报告,受到教师的高度赞誉。为青年教师作《教育的意义》的专题报告,获得高度评价。
他曾多次受国家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邀请,先后参加全国“西部数学竞赛”、“东南数学竞赛”,“女子数学竞赛”的命题工作,并有试题被选作全国数学冬令营试题。曾经2次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被众多听众及《中等数学》杂志珍藏。
冯跃峰在深高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首个调入的特级教师(1998);首个入校后出版专著(1998);首次指导学生在数学刊物发表论文(1999);首次培养学生进入全国数学冬令营(2000);首个评为深圳市学科带头人(2001);首个在海外(台湾《数学传播》)发表论文(2002);首次培养学生获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2006); 首个独立出版丛书(2015),首个在国外出版专著(2016)。
冯老师年近退休,仍然笔耕不止。发表在新星网站上的多篇论文被下载1500余次,创国内科研论文下载的最高纪录。
独立撰写《数学思维方法丛书》(12本)在去年陆续出版,个人单独出版丛书,属国内罕见。该书是其毕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其潜行研究的教育成果汇编。
(冯跃峰老师部分著述)
最近又传来喜讯,其专著《Combinatiorial Extremization》(英文版)由国外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并被美国一些学校指定为学生课外阅读书籍。
冯跃峰,一个在教海中飞跃,在书山中攀峰的教师,年近退休,仍活跃在中国教坛上。
(工作中的冯跃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