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东校区语文组青年教师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考作文大赛中喜获佳绩
在刚刚落幕的首届“南方传媒杯”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高考作文“下水作文”大赛中,我校东校区语文组杨雪莹、贾超老师斩获佳绩,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年轻化是深高东校区的特色,位于鹏城东陲的紫色城堡,也成为了东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摇篮。东校成立三年来,通过“青蓝工程”“青年教师联合会”和一系列活动、比赛,帮助青年教师站稳三尺讲台,获得了迅速、扎实的成长。两位老师在东校语文组的指导和鼓励下,精心钻研新鲜出炉的高考题,用她们的文笔赢得了各级评委老师的认可,于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考作文“下水作文”大赛中初露头角。相信在校领导的关怀和科组前辈的培育下,东校区的青年教师定将为深高的师资力量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附:两位老师的获奖作文
劳动使我们真正成为大写的人
杨雪莹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三A班的XXX,今天我想与大家聊的,是一个看似古老、实则历久弥新的话题——劳动。
悠久的华夏民族,用勤劳的双手开辟九州疆土,将灿烂的劳动成果绵延至今。先人的智慧与情怀,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走来,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走来,从“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中走来,从“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走来。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与天地万物齐奏最和谐的乐章,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无限的幸福。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风雨仍然熠熠生辉,到今天还蓬勃着复兴的能量,这本身就是热爱劳动的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劳动从未过时,也从未离我们远去。相反,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我们青年学子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我看到身边有的同学,以学习太忙为由拒绝劳动,这既是对劳动概念的狭隘理解,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有的同学甚至为自己怕苦怕累拿出了看似有理的借口,认为花钱找人做,或者以后全权交给人工智能,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了。这样的想法不仅极不可取,而且后患无穷。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提出了“无用阶层”概念,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有一部分人的价值将完全被取代,成为被淘汰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为在科技带来的便利面前,放弃了劳动与思考,成为机器便捷和浅层享乐的奴隶。我们绝不要做被淘汰的群体,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通过劳动和思考,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想,那些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同学,一定曾在劳动中享受过快乐,也获得过不少劳动带来的感悟。是啊,“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劳动中体现的榜样的力量;“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是劳动中昭示的因地制宜的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劳动中彰显的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毛泽东在毛岸英大学毕业时曾说:“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的确,劳动充满了人生智慧,等待我们亲自用双手来发掘;若不亲身参与劳动,我们又怎么能真正感知,真正做到知行结合呢?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身为复兴中学的一员,我们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亲身参与劳动,并将劳动视为最大的光荣。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一个学习问题追究到底,是一场劳动;把自己的宿舍打扫干净,是一场劳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场劳动;走在路上遵守公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也是一场劳动。乌申斯基曾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做起,积极投身劳动中去,让我们在劳动这所大学中,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智慧的、大写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劳动,让我们扎根于生活之壤
贾 超
同学们好!我是复兴中学高三X班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让我们扎根于生活之壤》。
“劳动”这个词,让人——尤其是让许多青少年,又敬又怕。敬的是前贤所云“劳动最光荣”“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等富于思想高度的评价定义,敬其宏大正确,不容置疑。而怕的就具体多了:怕烦劳,怕劳累,怕劳苦……一连串的“怕”下来,我们发现与“劳”相关的,似乎都是些让人本能想逃避的词汇,然而这其中却暗藏玄机——一个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答案:人以劳动克服“好逸恶劳”的动物本能,使自我得以更好的实现和发展。这个解释有些玄奥,那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想象以下情景:
《庄子·让王》篇云:“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田间地头之上,手把秧苗,弯腰曲背的耕种场景大概是农耕文明孕育下的我们关于“劳动”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古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刻画渲染,还是相关影像对农夫沟壑纵横的脸,粗粝破裂的手,乃至污脏赤裸的足的特写,都让我们对这项劳动避之不及。是啊,“劳动这么苦……干吗非得自己干?”然而,劳动的最初和最终,都要人来干。
我们的祖辈,栉风沐雨,刨食于地,难道他们不知劳动之苦,不觉稼穑之辛?捡野果食野蔬当然自在得多,然而我们需要想一想,那第一个“晨兴理荒秽”的人,那一群舍弃原始生活方式选择农作生活的先民,是什么激励着他们做出“择劳动而弃安逸”的选择?这一选择对于他们而言,甚或更进一步,对于他们的子孙后代而言,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心中或许都有各自的答案,我的答案,则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听起来有点庸俗,但是真诚。
在我看来,“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本能,而人之所以会对抗自己的本能,一定是为了获得更为重要更为珍贵的东西。比眼前的安逸更重要的,是更好的明天,或者说,是明天那个更好的自己。这一观念,源于人特有的创造愿望,从匍匐在地到直立行走,从散漫安逸到不断突破,人创造着自己,创造着生活,而劳动作为创造的关键途径,成为人类实现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手段。
农耕文明出现了,工业文明出现了,到今天,人工智能被寄予替代人工的希望,乃至有“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的说法,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劳动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我们应当牢记,劳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答案。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一味地轻视劳动,害怕劳动,也许就会如那个“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小民一般,陷入盲目安逸之中,任性伤人而不自知。为了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理解生活,劳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祝愿我们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谢谢大家!
(文/高一语文组杨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