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

深圳高级中学舞蹈团•印象

紫色城堡
2016-09-12

深圳高级中学舞蹈团·印象

李兴光

 

舞蹈团的姑娘:看惯了深圳凌晨五点的天空

 

凌晨五点的深圳,没有白日的喧嚣,没有忙碌的人流,一切都还笼罩在茫茫夜色中,东方的天空,晨曦若有若无。而深圳高级中学的操场上,已经人影幢幢,一列黑色的身影在跑道上飞动。随着天色发亮,你会逐渐看清,这是一队装束整齐,体态轻盈袅娜的女孩儿。她们就是深圳市高级中学舞蹈团的姑娘们。

为了控制体重,保持形体,保证体能,跑步是她们训练的必修课程之一。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洗漱,梳妆,然后井然有序地步入跑道,队列整齐划一,开始绕场奔跑。从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在校时光从没间断过。而舞蹈团一届又一届初一进校时尚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就在这深圳凌晨五点的天空下,成长为亭亭玉立、舞艺超群、文化和艺术素养兼备的大姑娘,这期间,他们早已看惯了深圳凌晨五点的天空。

深高舞蹈团的姑娘们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有着统一的匀称服饰,统一的黑亮鞋子,统一的高耸发髻,统一的整洁拉杆箱,每一样都印着舞蹈团闪亮的徽标,到哪儿都十分打眼。她们即使只是身着校服在校园里经过,你依然能从莘莘学子中迅速分辨出舞蹈团的姑娘们,并将目光投注到她们的身上。常年持续不断的训练磨砺和舞蹈艺术的浸润熏陶给予了她们苗条的形体、曼妙的风姿和优雅端庄的气质,那是一种舞者的气质,到哪儿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感染到每一个人。

见微而可知著,舞蹈团的姑娘们总能以不经意的细节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舞蹈团每届10人左右,她们基本集中在一个班。某次公开课,正听到兴头上,旁边的长者突然指着一个举手发言的姑娘的背影对我小声说:“你看,这就是我校舞蹈团的学生,你看那坐姿,那站姿,连举个手都那样标直!”我不由一愣,脑海中一对比,心下叹服,连连称是。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舞蹈团的姑娘们确有与众不同之处。碰到老师她们的问好一定是最彬彬有礼和优雅宜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示出一种舞者的风度。晚自习后偶尔到操场去走一走,你经常会碰上她们慢跑,她们一圈圈地从你身畔如清风般飞过。如果你是老师,那每一阵清风中必然会传来一声声风铃般的脆响:“老师好!”舞蹈团的姑娘们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她们没有所谓的气场,她们有的是真正的气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面对着这些国内国际屡获殊荣的姑娘,作为局外人看到的尽是表象,而当知晓了她们的日常训练安排你才能真正理解她们的每一份荣誉都意味着艰辛和苦累。舞蹈团的夏莹莹老师说:“舞蹈团的日常训练主要有早功和晚功。她们的文化课程同其他孩子是一模一样的,练舞只能挤时间!早上比其他孩子早起一个小时,摸黑跑步后5:45开始早功训练,其他孩子吃完饭会比较悠闲地去教室上早读,她们则要一路狂奔跑向食堂就餐,以免早读迟到。如果早功取消,其他孩子午休惬意酣睡时她们则要坚持在训练室补上一整个中午的训练。16:30放学后,其他孩子可能会自由活动,然后到食堂进晚餐,19:00到班上晚自习,她们则要到训练室开始一天中强度最大的训练直到18:00,并且同样是19:00到班晚自习。当其他孩子节假日休息放松的时候,她们依然要坚持长时间、高强度的舞蹈训练。”法布尔在《蝉》一文中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舞蹈团的姑娘们像蝉,带着六年持续不断的汗水和眼泪,她们又像蝶,最后都破茧而出,在独属于她们的舞台上以精湛的舞艺收获鲜花、掌声和荣耀,一个个漾着美丽的翅膀在舞蹈艺术的天空翩然高飞。

 

舞蹈团的老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有人曾这样纵论深高校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没有张若迪,就没有今天声誉日隆的深圳市中学生交响乐团;没有王希珍、胡漫雪,就没有今天唱遍世界的合唱团;没有高洁,就没有今天艺术精湛的舞蹈团;没有朱艳就没有那些健美操国际冠军;没有冯跃峰,就没有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邓煜等人;没有四大教授,深高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深圳教育界的学术高地。”深圳高级中学舞蹈团的创始人、现任总监、特级教师高洁的大名赫然在列。

 

2015届初一文艺汇演的彩排现场

深圳高级中学艺术楼演播大厅的灯光远没有正式演出时那般璀璨。只见舞台入口处一位身量苗条、衣着素雅的中年女子正一脸淡静、从容不迫地拿着麦克风引导彩排的孩子们走场,指挥若定!怎么报幕、怎么入场、哪里用立麦、哪里用移动麦、钢琴摆向、音乐何时播放、怎么退场、麦怎么回收……多如牛毛的繁杂细节在这位女子的梳理点拨之下瞬间捋清。我的第一感觉是:极其专业!碰到什么问题,年级长总是用手把大家的视线引向这位指挥者:“问下高老师!问下高老师!”那天的高洁老师有些高冷和严肃,面对着一群毛手毛脚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告知他们走场的注意事项。彩排时高老师的一番话让人记忆犹新:“初一的孩子搞文艺汇演并不在于要他们表演出怎样精彩纷呈的节目,重在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舞台流程,对舞台艺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言犹在耳,我的第二感觉是:高屋建瓴!

 

舞蹈团载誉归来后的私人宴会。

那晚是我校三团(舞蹈团、交响乐团、合唱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再次全部夺得最高奖后不久。深高三团的掌门人(舞蹈团的高洁老师、交响乐团的张若迪老师、合唱团的胡漫雪老师)难得地聚在了一起,大家举杯相庆,侃侃而谈。高洁老师一改往日的严肃,而是满脸温和的笑颜。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高洁老师非常自然地为小辈们夹菜,让我们见到了高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舞蹈团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其实都亲切地叫她“高妈妈”。多少年来,担当着“严父慈母”双重角色的“高妈妈”不仅严谨地教授她们舞蹈,将她们领进艺术的神圣殿堂,更是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地给予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日的私人宴会上,高老师身畔,曾在舞蹈团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夏莹莹、何京亚、刘畅等几位青年教师也一起在座,多年的朝夕相处和言传身教,造就了如今舞蹈团师生默契、满门清雅、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的动人场景。

 

深高初中部艺术楼舞蹈团办公室。

正式去同高洁老师聊之前我进行了多方的深入了解,高老师的荣誉和头衔让人惊叹:深圳高级中学舞蹈团创始人及总监、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高老师的荣誉和头衔不必一一罗列,作为一个普通同事,我深知这些荣誉和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极有分量,其中任何一项的获得都绝非易事,有的甚至是一个教师永生的追求。因此,我的心底满是对高老师的钦佩和敬重。

然而,一坐下来交谈,高老师却非常淡然,她满脸诚恳地说:“作为一名教师,那些荣誉和头衔说到底都是虚名,是身外之物。一个教师的成就最终还是要看其以什么样的理念培养学生,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是否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言谈之中,高洁老师将这些育人原则奉为圭臬,对其一再强调。这些平时看似抽象的原则,在一个有着二十余年躬亲实践的教师口中说出,自有一种深切的含义和不容置疑的气度,而这些原则在她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早已生根、发芽、抽条、展叶,长成了参天大树,融入到了她的舞蹈教育生命长河之中。

舞蹈团办公室的陈设一如高老师及其带领的姑娘们,有一种极致的整洁素雅。这里最能唤醒你目光的除了舞蹈团15年来呕心沥血创作的经典舞蹈的剧照,还有无处不在的一条提示语——自律(Self-Discipline)。这是高老师在二十余年的舞蹈教学中艰辛求索而得的育人法宝。自律在舞蹈团的理念中就是金科玉律!在高老师的眼中,做人是第一位的,跳舞是第二位的。要跳好舞,先做好人,要做好人,先要自律。舞蹈团的姑娘们在高老师的调教之下有着惊人的自律性,大到大赛演出,小到平时训练,甚至物品摆放,无一不展现了这一点。她们的鞋子总是静卧成一条笔直的线,她们的服装总是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的背包、行李箱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舞蹈团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在这种浓厚的自律之风的浸润和熏染下,高年级的学姐主动自觉地帮助低年级的学妹,以老带新,几乎无须老师的亲为,姑娘们都能独立进行学习和生活。她们拥有良好的责任感和超强的意志力,能够高效训练,富于团结合作意识,特别懂得感恩。当我这样的同事还在为课堂纪律、排队集合的自由散漫而犯愁的时候,高老师所带领的舞蹈团早已用自律化解了琐屑的矛盾,达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境界。谈话当中,高老师有事暂离。一旁的夏莹莹老师悄声告诉我:“高老师以前是非常严肃的,现在好多了,带我们这拨学生的时候我几乎都很少看她笑。但那时候她一个人带团,并且不住在学校,每天早功那么早,不管刮风下雨,她从未迟到过一次,可以说是真正的风雨无阻。我们做学生的也非常苦和累,但看到老师那样,我们也不好意思偷懒。”

在黄显甫校长的亲自关怀下,如今的舞蹈团已不再是高洁老师一人扛鼎,而是拥有了麦静雯、夏莹莹、何京亚、刘畅等新生力量,可以说,深高舞蹈团的中青年教师梯队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这些青年教师都是高老师的亲炙弟子,得其真传,承其衣钵。堪称舞坛新秀的麦静雯一直是高老师的追慕者(当时高老师尚在海南中学),其他几位青年教师则都在高级中学度过了6年的舞蹈团生涯。她们都曾是高老师精心培育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子,而现在都已是舞蹈团敢担重任、能挑大梁的优秀教师。对此,高老师郑重其事、意味深长说:“我从内心深处觉得,如今有了她们这批曾经是深高舞蹈团学子的青年教师,舞蹈团的理念才真正得到了发扬光大,舞蹈团的精神血脉才真正是后继有人,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才真正做到了成功。她们在舞蹈之路上从深高舞团出发,经过了坚苦磨砺和长途跋涉,又回归到深高舞团这个原点,并且带着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我一辈子进行舞蹈教育工作最感自豪和欣慰的事情。”

舞蹈团参加教育部历届艺术展演的作品均获最高奖,它们几乎都是在高老师的全程亲自指导和打磨下问世的,但2016年第五届展演最高奖获奖作品《不想说再见》已是例外。这部精美绝伦的现代芭蕾作品的编导是麦静雯老师。深度信任年轻人,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事,既凸显了高老师作为舞蹈团领军人的高远眼光,又印证了她对自己的弟子、对自己舞蹈教育成效的绝对自信!教师团队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经典作品就是试金石,经典作品就是明证,《不想说再见》的出现,预示着舞蹈团拥有更加欣欣向荣的明天。


校本舞蹈课:在基础教育的田野上栉风沐雨

如果你出生于艺术世家,受过多年的专业舞蹈训练,并考入中国舞蹈领域的最高学府,你一定会欣喜若狂,志存高远;如果你在舞蹈的最高学府深造多年,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从教,并在数年间培养出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得意门生,你一定会大感荣耀,激流勇进;如果你在首善之区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多年,并在那里洒落了汗水和青春,你可能会安土重迁,满怀留恋……这些都曾是高洁老师在舞蹈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她却走出了一条全然不同的心路。她考入中国舞蹈领域的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放弃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工作,到海南中学执教,高老师一手创建了海南中学舞蹈团,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力,数年之间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2001年,高老师又移师深圳,一手创建了深圳高级中学舞蹈团,进一步大展身手,使深高舞蹈团成为了全国舞蹈基础教育的风向标。至今她已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栉风沐雨深耕了二十年。

在艺术楼舞蹈团办公室,高老师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如数家珍地为我讲述了深高舞蹈团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拓创新。高老师认为,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要感染普通的国人,使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懂得从舞蹈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要想如此,在人生最为关键的基础教育阶段设点布阵是一种必然。在高老师的提示下,我才猛然意识到大多数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未在学校正式系统地接受过舞蹈教育。我们有国家规定的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有五花八门的业余舞蹈培训,民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也大行其道,但时至今日舞蹈课程依然没有全面正式地走入校园,没有普及到每一位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这足以令人扼腕!高老师实事求是地指出,舞蹈的专业性强,对训练场地、授课时数、连续性、教师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舞蹈暂时很难在我国成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重要原因。但事在人为,在深高推进素质教育的GLOBE课程这一大框架下,舞蹈团的老师们利用我校艺术楼全国一流的硬件设施,在整个初一年级16个教学班全面铺开了校本舞蹈课,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创举!深高舞蹈团一直在路上,并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孩子们特别是男生听闻有舞蹈课时的心情是复杂的,震惊、好奇、欢欣、疑惑、期盼、拒绝诸般情绪交错纠结,当穿上柔软的舞蹈鞋,进入油亮的舞蹈教室,不知不觉中,他们的青春生命中已渗进了另一种美的味道。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舞蹈教育的门外汉,我在孩子们的周记中已经觉察到了他们经历舞蹈课后艺术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是非功利性的,这些恰恰是舞蹈基础教育的目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高老师带领舞蹈团的老师们开风气之先,推出校本舞蹈课,正是选择了远方的大明智之举,她们在基础教育的田野上风雨兼程,走向诗意之旅。

650206799923743987_副本.jpg

(舞蹈团高洁老师)


29-7_副本.jpg

(高洁老师在指导学生)


IMG_7103_副本.jpg

(高洁老师在与学生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