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丽日风和暖 贤师析疑指迷津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维贤老师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讲座活动
春光融融,桃李济济。3月29日下午3时许,国培计划讲座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维贤老师在中心校区(北)六楼多功能报告厅,为高三全体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把握方向,夯实基础,赢在日常”的二轮复习专题讲座。会场内座无虚席,会场外各班也通过直播方式收听收看了本次讲座。陈老师的讲座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风趣幽默,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满满的“干货”。目前,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左右,高三学子正在紧张的二轮复习备考之中,本次讲座的举办,为同学们解答了备考中遇到的疑难,指明了今后的复习方向。参加讲座的还有高一、高二年级教师代表和东校区同仁。
讲座一开始,陈维贤老师便提出同学们在课堂学习时要做到“三动”,即“口动”、“手动”和“脑动”。整场讲座也正是在“三动”的互动中开展进行的。陈维贤老师多年从事高考题目的研究,总结出了一条“问题——题型——解决方法”的答题思路。简言之,就是在做题中要学会总结各类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固定的题型,并由固定题型对应解决方法。因此,陈老师将高考主观类题目划分为“知识题”“方法题”“能力题”与“技巧题”四个层次的题型,每种题型分别对应“积累”“熟化”“训练”和“掌握”的要求,并结合全国各地历年高考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如何将“问题——题型——解决方法”的方法运用到高考答题之中?陈维贤老师主要选取了古代诗歌鉴赏和小说阅读理解两大板块进行解读。古代诗歌鉴赏方面,陈老师以《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等为例详解“写景手法题”和“写景描写题”这类“知识题”的答题思路;以2017年全国Ⅰ卷和2016年浙江卷为例,讲解了“诗句赏析”这类“方法题”的解题技巧,并由此延伸了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能力题”上,高考题无外乎考察“理解”与“概括”,陈老师选取“理解诗句题”重点讲解。他指出,这类题目的核心方法是结合主旨,同时还需要有必备知识。由此,他结合《望江怨·送别》和《鹧鸪天·送人》等诗歌总结出送别离别诗主旨的三种情况:惜别、劝勉和因别生发;而诗歌鉴赏题中的选择题,多属于“技巧题”,陈老师总结做对这类题的秘诀是“三看”——“看原因、看结果、看关系”。小说阅读理解方面,陈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故事的展开和叙述形式、叙事视角以及描写声音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整场讲座只有两个小时时间,但内容信息量极大,陈老师的讲解如春风化雨,分条析理,细致入微。
陈维贤老师不仅授业解惑、传授知识,还在讲座中为同学们指导学习方法。陈老师告诫同学们,埋头做题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还要学会归纳总结,将题目类型化,否则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每次做题都能够有新的收获。同时还要具有对话意识,审题要与命题人对话、解题要用命题人思维、答题要与阅卷人对话。讲座在愉悦又具有满满获得感的气氛中结束。
阳春丽日风和暖,贤师析疑指迷津。当前正处于高考冲阶段,学校以及语文科组高度重视同学们冲刺阶段的方法指导,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语文学科组认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多次从校外引进专家学者,为同学们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指点迷津,化解难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愿同学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乘风破浪,奋勇逐梦!
(撰稿/李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