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高东小学部初中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五育”并举,精做加法、巧做融合:努力搭建以“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活态度”、“生活技能”为核心内容的“生命·生活”主题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借鉴社会规范,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可实践的校园生活真实问题”,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借鉴社会规范,指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惯例和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学校落实大思政理念的重要切入点;运用跨学科知识,指还原问题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学校培育核心素养,实现智育与德育融合的结合点;解决可实践的校园生活真实问题,重点在于“可实践”与“真实”,指发挥劳动教育的动力和枢纽作用,设计“可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学生“借鉴社会规范,运用跨学科知识”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是深高东小初部“五育融合”课程的特色。 本次汇报研讨活动,是学校实践上述课程设计思路初步成果的展示。
4月11日下午,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邵爱国,党委副书记、校长宋德意,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启达,坪山区教科院副院长钟焕斌,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园长罗红,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委员、南校区负责人李齐玲,深高龙岗学校校长钟建强,深高盐田学校副校长彭耀,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员何嘉仪老师,坪山区教科院教研员许育志老师、冯焕明老师、肖棋丹老师,以及深高集团各校区相关中层干部、老师和家长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从两个维度的课程:依托于课程基地的实践类融合课程、由学生劳动实践产品衍生问题驱动的融合课程,进行了展示汇报。
一、实践类场馆和课程建设初成体系
深高东重点建设以下课程基地:
l “紫·耘”农场(包括紫·耘科苑、紫·耘农苑、紫·耘实践苑)
l “紫·膳”厨艺工坊
l “紫·憩”校园水吧
l “紫·境”科技生态园
l 坪山区首个5G校园安全体验中心
l “紫·YUE”空间(包括客家禾坪、非遗博物、阅读主题公园)
以此为依托,开展常态化实践类“五育融合”课程:
l 以客家茶文化和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紫·耘”耕作课程
l 以客家饮食文化为特色的“紫·膳”厨艺课程
l 以客家艺术和非遗为特色的手工艺术课程
l 以校园实践为特色的“紫·憩”水吧经营课程
l 美劳和语生劳融合课程
l 安全体验教育课程
本次活动的专家和来宾为“紫·境”科技生态园揭牌,并现场观摩了初中社团“紫·憩”水吧经营课程、小学厨艺课程和紫·耘科苑(无土栽培)融合课程。
二、探索由劳动实践产品衍生出真实问题驱动的PBL融合课程
通过实践类课程,目前学校可以生产包含饮品(咖啡、水果茶)、烹饪菜肴、烘焙糕点、蔬菜瓜果、中药材、农副产品和手工艺术品等7大品类近百种劳动实践产品。围绕学生劳动实践产品,学校从经营与流通、品牌与形象、制度与管理等维度,创设“可实践的校园生活真实问题”驱动的周期性PBL融合课程。
本次活动的专家和来宾饶有兴趣地现场观摩了初中部道法老师王方玲的组织的《“紫·憩水吧”饮品价格听证会(PBL)》公开课,参观了小初部美术科组开展的《深高东学生劳动实践产品商标设计(PBL)成果展》。
三、课程创新思路和成果获专家和家长认可
在研讨会上,曹阳副校长向专家组汇报了深高东小学初中部“实践大思政理念‘五育融合’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开展情况,本次活动也得到专家的认可与市区教研员的好评。
深刻感受到深高东小初部开办四年来如“竹子”拔节生长的生命力,“五育融合课程”有顶层设计、有底蕴与内涵;在构建多维课程体系中,需要与职业规范、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德育评价要体现公平性,从而达成提质减负的目标。
——坪山区教科院钟焕斌副院长
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小初部组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创新性,开展思政一体化教学研究、交流和展示活动具有系统性,推动完善思政一体化协作机制具有前瞻性。
——深圳市道法教研员何嘉仪
未来,深高东将继续不断探索改进之道,以德润心,在“爱的校园”中滋长德行;以智慧内,在“爱的课程”中培育智慧;以美塑颜,在“爱的教室”中修养美德;以体强身,在“爱的旋律”中陶养情操;以劳育品,在“爱的活动”中涵养心灵。
文:曹阳
图:郑楚铃
东校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