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出发,心怀梦想归来
----参加深圳市教育局第22期赴美海外培训班学习小结(张建)
2013年5月12日-7月1日,带着全市教育界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殷殷嘱托,肩负着光荣使命,我远赴美国纽约市,参加了深圳市教育系统第22期赴美国圣文森山学院海外培训班。作为二十四名学员之一以及副班长,我圆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内培训和近两个月的在美学习,成果丰硕,收获良多。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作为二十四名学员之一以及副班长,我圆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内培训和近两个月的在美学习,成果丰硕,收获良多。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国内培训
为了使国外学习顺利进行,市教育局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内培训,对全体学员进行英语强化训练,请有关教授专家举行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进行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为国外学习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4名学员根据学科需要和研究兴趣,分别确定了美国中小学生个性化成长支持系统研究、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纽约市中小学课外活动研究、中美中小学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与深圳为例)的研究方向。为了使国外学习顺利进行,市教育局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国内培训,对全体学员进行英语强化训练,请有关教授专家举行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进行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为国外学习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名学员根据学科需要和研究兴趣,分别确定了美国中小学生个性化成长支持系统研究、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纽约市中小学课外活动研究、中美中小学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与深圳为例)的研究方向。
二、国外培训
(一) 紧张而有序的学习
在纽约培训期间,圣文森山学院为我们的学习做了周密的安排。如每周一、周三和周五由当地各个领域的教育专家举行讲座或授课,周二、周四到纽约市的中小学进行深入考察以及参加英语的ESL 课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天的学习或考察日程都紧锣密鼓,高效而有效。
(二)通过讲座全面学习了解纽约市及美国教育
在这次海外培训中,我们有机会参与了来及纽约市不同院校机构的八位教授的专业课程和专题讲座,相关主题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关于美国的教育政策与管理,如美国的的教育体系、普通核心学习标准、纽约市教师工资预算、纽约市学生纪律准则及学生权利和责任法案、纽约市学校评估体系(含学校评估、校长评估、教师评估)及评估体系的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教育及改革等.
2. 关于学校管理,如学校教育管理和运作、纽约州教育质量监测、校园暴力的应对等。
3. 课堂教学策略,如用英语来表达数学的游戏教学法、故事卷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给我们授课的既有大学的资深教授如Ron Scapp(来自圣文森山学院哲学系和教育系的教授)也有来及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如Grace、Maria Pietrosanti以及多领域的教育专家Angela等。此外,圣文森学院还根据各位海培学员的英语水平,将二十四人编入了三个不同程度的学习班进行ESL 课程的学习,进行了英语强化学习,使学员的英语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下校访问,近距离考察纽约市学校教育现状
和课堂学习和听讲座相比,海外培训中更有价值和不可替代的部分就是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访问。虽然因为赴美时间延期,到达纽约时,很多中小学已经放假或者已值期末,我们还是考察了11所学校,以及皇后区教师工会。美方精心挑选的学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公立学校(如PS178、PS 161、lP.S. 083、PS 105X、 PS 307等)又有私立学校(如The Ideal School,Portlege school、Cardinal Spellman High School等)。既有小学又有初高中和大学,既有普通学校,又有特色学校、职业学校。
考察的过程中,接待方会进行热情周到的安排。通常校长亲自出面介绍学校情况诸如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理念、课程特色等,并专门设立问答环节和海培学员进行充分交流。在参观的过程中,学员会被分为小组,深入校园每一个角落分头进行参观,体验校园环境,进入课堂听课,和师生展开对话和沟通。
(四) 定期自我总结,相互学习交流
在美国的学习是紧张的,白天要上课和下校考察,每天晚上则几乎都要整理学习材料和撰写当日小结,往往要午夜12点后才入眠。海培班的全体同学,在通过网络平台保持日常的沟通外,还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学习总结交流会。每个人提交并发表了阶段性的学习报告,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同学们在交流中有了沉淀,在分享中有了收获。
三、主要收获
身为一名英语老师,同时也是特区教育战线上一名普通的工作者,能有机会到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实地考察和学习,是终生难得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50多天, 但是我得以从语言、中小学教育、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体验和学习了解,对个人今后在教育岗位上的持续发展和自我提升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
(一)多角度、深入地了解了纽约市乃至美国的基础教育
通过系统的国内外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我们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政策、教育管理、教学策略、师生发展、教育评价等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下校参观和交流,我们不但了解了纽约市不同类型中小幼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还零距离感受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和师生现状,从而深切体会到纽约市提出的“学童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落实,意识到了中美教育从理念到实际的差异,同时也了解了美国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状况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
(二)学习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
(1)教育为先,国家的强大和教育紧密相关。
做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用最发达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教育优先、公平、均衡德发展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不分种族、出身背景、文化差异,只要是在学区范围内的适龄孩子都能享受学区内学校的12年免费义务教育;很多学校为来自英语非母语的移民家庭的孩子提供双语教学,而政府则根据相关学生的人数增加专项拨款。对来自于贫困线下家庭的学生,学校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免费校巴等保障服务。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美国政府可谓倾其所能,对生活能自理的学生一般采取在正常学校随班就读,而对于对残障严重的学生,拨出专款,由专门的学校提供全年的寄宿服务。以上这些不仅体现了美国社会和政府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是强有力的保证。
(2)“学童优先”,彰显着对培养民族下一代的最大重视和关爱
“Children First. Always”(孩子常常是第一的),这并不仅仅是纽约市教育局网站首页的一句话,而且作为核心的教育观体现在中小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纽约的中小学,师生之间会自然而然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校长几乎能当面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老师脸上洋溢着微笑,眼神亲切而温暖。对于所有的孩子,无论是优秀的,还是存在着学习或是行为障碍的学生,他们都让人感觉能做到心平气和,公平公正。
(3)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从纽约市的中小学可以深深的感觉到,美国的基础教育同样很重视德育,不过在学校里并没有专门的德育部门,也没有德育口号和空洞的说教,他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每一节课堂内外。当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社会学习课程(Social study),该项课程内容包括认识“我们”的国家、认识“我们”的社区以及认识世界等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英语和数学。在美国,纽约州为代表的各州都制定了严格的干预和纪律措施标准。这些标准明确地对各年段的学生违律行为进行了级别的区分和处罚的执行指引。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有由学生共同认可的班规,体现了严格遵守的契约精神。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和张扬,自由与民主的精神在逐层萌芽并最终扎根于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也许这就是“美式”德育给我们的最深印象。
(4)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的中小幼学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只有州立的学科标准,在教学中各位教师根据学科标准确定教学内容,选用贴近生活的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合作、探究学习俨然已成为美国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此外,美国教育中,特别重视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教育,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力。
(三)母语环境浸染对个人英语业务水平的强化促进
对于一名英语老师,首次在英语国家学习生活这么久的时间,无论是对已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还是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入了解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海培过程中,除了参加每周的ESL英语课程学习之外,我还担负了班级与美方之间在日常生活、学习等事务上全方位的联络工作,同时作为翻译小组的骨干成员,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前期和同期翻译任务,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得以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这次海外培训,个人对于以纽约市为代表的美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理性思考,纠正了自己许多过去的认识误区。我们越来越觉得,以中美为代表的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互相在不断学习借鉴中!身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定当把在大洋彼岸的所见所学所得进行充分总结和运用,为我们特区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的下一代和整个社会,为了实现我们美好的中国梦,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张建)